为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深化对国际关系、国际经贸格局的认识,学校上合专项实训实验班(第七期)在北京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交流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开展了系列学术讲座。中国—上合经贸(东北亚)国际合作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柏青、指导教师郑元、上合专项实训实验班第七期全体学员参加系列讲座。
龚志林进行专题讲座
4月14日,学校特邀中铁第五勘查设计院总工程师龚志林,为学员们带来一场以“智能港口与跨境电商协同创新模式”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龚志林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普里阿尔贡斯克口岸到中国黑山头口岸交通运输铁路的建设项目,着重阐释了新建的自动化铁轨堪称一项重大革新。报告中,龚志林针对铁路运输技术上的创新性进行详细介绍。他指出,本次创新理念采用了先进的磁浮内嵌式新技术,轨道与列车的一体化智能监测系统,高度保障了极端天气下的安全运输。他表示,欢迎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深度参与项目建设,开展专项实习实训,为同学们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助力同学们开阔行业视野,深化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与理解。
王旭进行学术座谈会
4月17日,东北亚铁路集团国际合作部特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外法治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海洋战略研究专家王旭博士,以“逆全球化背景下亚太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和前景”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多维度、多视角的精彩学术座谈会。
王旭以东亚合作范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区域合作进程,详细介绍了东亚已达成的一系列经贸框架协议,使同学们认识到“东亚奇迹”的形成不仅源于市场力量,更是区域协作的制度创新成果。在交流互动环节,实验班学员围绕讲座主题踊跃提问,问题涵盖东亚共同体、东北经济发展与中俄合作等方面。王旭对学员们积极的态度与提问的深度表示肯定,针对学员们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开展专题讲座
学术讲座是上合专项实训实验班“项目制”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班将依托学校与吉林省东北亚铁路集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交流中心的战略合作平台,紧密对接上合组织需求,通过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打造跨学科综合实践应用平台,深化学生理论认知、锻炼实战能力,贯通“课堂教学—项目实践—岗位实战”的全链条培养路径,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