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滚滚,奏响时代激昂序曲,催启全新征程;风帆猎猎,擘画美好奋斗蓝图,正值破浪前行。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学校“品牌深耕年”。学校2025年工作要点目标所指,为学校全年工作把舵定向。全体长旅人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正以蓬勃向上的奋进姿态,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命题中书写着属于长旅的华彩篇章。本系列报道聚焦学校“品牌深耕年”,以“聚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长旅特色IP”为主线,深度访谈各学院院长,让我们透过他们的视角,触摸2024澳原料免费资料2025年品牌深耕的强劲脉动。工学院2025年品牌建设计划以党建引领思政育人,创新“党建+课程”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基于OBE理念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打造具有冰雪旅游特色的“旅游工程与建设专业集群”,整合专业优势,推动冰雪文化与红色文化、工业文化融合,建设冰雪文旅综合体。同时推进省级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开展“双线”旅游数字化研究,促进教科研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考研全链条支持体系,强化学科竞赛培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辅导—培训—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竞争力,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立足民办高校特色,创新构建“党建+课程”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教师团队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重点打造具有工科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建立“专业+思政”双融通的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既“润物无声”又“掷地有声”,实现价值塑造与专业教育的同频共振,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
立足吉林省发展需求,以培养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OBE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立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整合风景园林、工程管理、智能建造等专业资源,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项目,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三、“旅游工程与建设专业集群” 突出冰雪旅游特点,打造新品牌
工学院依托冰雪丝路学院框架,重点打造冰雪雕刻、冰雪园林、冰雪建筑工程特色方向,整合建筑学、风景园林、智能建造、工程管理等专业优势:建筑学专业开展多样化冰雕雪雕创作;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冰瀑、冰湖等寒地景观;智能建造专业运用参数化技术打造冰雪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强化冰雪工程运营与安全管理。同时推动冰雪文化与红色文化、工业文化融合,开展政校企合作项目,建设集景观观赏、运动体验、教育实训于一体的冰雪文旅综合体,培育冰雪产业新增长点。 四、推进吉林省数字化智慧园林 旅游景观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
重点建设吉林省“双线”旅游数字化体验项目,融合VR旅游景观体验与红色文化旅游路线研究,打造特色数字化旅游产品。依托实验室建设,推进2025年教科研成果验收与申报,力争发表高水平论文和立项优质项目。同时以教学比赛为抓手,推动教育创新,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学科内涵,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参赛并争取高层次奖项,实现教学水平的突破性提升。 实施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提升计划:在考研工作方面,构建“辅导—培训—激励”全链条支持体系,2025年下半年重点强化专业培训和经验分享,提升考研录取质量;同步推进学科竞赛培育工程,组织参与省级以上赛事并拓展院内专业竞赛,扩大学生参与面;就业服务方面,重点完善2021级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通过建设企业信息库、拓展就业渠道等举措实现精准就业指导。三项工作协同推进,全面提升学生发展竞争力。
2025年,人工智能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品牌深耕年”为主线,以“五个一工程”为基础,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师资队伍能力提升等基础性工程,统筹推进专业教育教学评价、精品课程培育、教师工作室等重点工作,建立健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党建引领学科发展,锻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将红色基因融入专业建设:一是教学科研双创驱动,实施“教学创优、科研创新”双创工程,通过集体备课、横向课题孵化提升教师“双带头人”能力;二是以“红智融创”品牌为抓手,在课程实践项目中融入红色文旅案例;三是注重课程思政创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东北抗联博物馆智能监测系统”开发案例,同时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
在人工智能技术向“基础设施化”演进的大背景下,学院以“低成本算力突围”为突破口,将DeepSeek模型部署、人形机器人设计与开发等前沿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依托长旅AI产业学院、吉林省计算机视觉及智能系统技术创新实验室,以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指引,围绕学校“品牌深耕年”战略,聚焦智慧景区建设、多模态大数据应用等方向,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学资源与行业前沿技术的同频共振。承接智慧旅游横向课题,助力吉林省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以“工程认证”标准为引领,建立教师工作室,全面升级“五个一工程”内涵:一是要求每名学生完成“五个一工程”认证,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学术+技能”双核竞争力; 二是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将企业真实项目嵌入毕业设计,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达到企业项目反哺教学的目的。三是以赛促创,擦亮“竞赛育人”金名片,围绕“新工科”建设要求,学院将学科竞赛作为检验“五个一工程”成效的核心标尺。竞赛体系与行业趋势深度耦合,重点布局智能机器人等赛道,技术反哺与成果转化并进。 立足吉林省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人工智能学院将依托人工智能研究所,开展智慧景区技术研发,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地方文旅项目提供大数据决策支持,助力“数字吉林”建设,深化社会服务;推进产教融合再升级,构建“开源生态+场景赋能”双轮驱动,响应人工智能“从工具向生态”演进趋势,实现“技术链”“项目链”“育人链”三链融合,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企业需求人才。 2025年人工智能学院将聚焦“三新”目标,引入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深化产教融合,为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是“新布局”目标,将拓展“人工智能+”学科外延,在课程建设上,增设基于DeepSeek的智能文旅产品设计等前沿技术方向的实训课程案例;二是“新模式”目标,以“品牌深耕年”为契机,不断探索“专业+人工智能”项目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新范式,助力学校各个专业的数字化建设;三是“新标杆”目标,致力于申请立项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人工智能研究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造“智慧冰雪旅游”示范项目,努力成为“智慧旅游新标杆”,形成品牌效应,为推动全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谋篇蓄力。
|